安徽理工大学2018年招聘博士

更新时间:2018-03-26 21:35 转载请注明信息来源于:教育科研人才网

安徽理工大学简介

安徽理工大学位于我国重要的能源城安徽省淮南市,是一所以工科为主,工、理、管、医、文、经、法等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学校创办于1945年,前身是安徽省第一所工科院校——安徽省立蚌埠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先后经历了安徽省立工业专科学校、淮南煤矿工业专科学校、淮南煤炭学院、淮南矿业学院、淮南工业学院、安徽理工大学等多个重要的发展阶段。目前,学校占地1400余亩,拥有校本部(舜耕中路)、西校区(洞山中路)、北校区(陈洞北路)三个校区。

学校是我国首批具有硕士学位、学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现具有博士学位、硕士学位、工程硕士专业学位、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和学士学位授予权。

学校设有地球与环境学院、能源与安全学院、土木建筑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化学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理学院、外国语学院、医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测绘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体育部等17个学院(部)。

学校现有60个本科专业,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6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5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有工程管理硕士和工程硕士2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其中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达14个。学校面向全国招生,同时具有国防生培养资格。

学校是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采矿工程、安全工程2个专业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学科专业。学校建有国家级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A、B类省级重点学科8个。建有安徽省现代矿业工程重点实验室、煤矿安全高效开采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矿山地下工程教育部研究中心等9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40个研究所。学校图书馆是安徽省教育图书文献资源保障系统皖北片信息服务中心,拥有各类图书文献255万册。

学校现有各类在校学生33000余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22000余人,博、硕士研究生1800余人,成人本专科生约9600人。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2100多人,其中:双聘院士3人,专任教师1100多人,教授、副教授等高级专业技术人员500多人。学校拥有一支教学水平较高、师德良好、创新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和一批由省部级拔尖人才、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组成的优秀学术创新群体。学校是安徽省和周边地区高层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基地。

学校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理论和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形成了“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高素质”的育人特色和“志存高远、追求卓越、求真务实”的校园精神。近年来,学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6%以上,两次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连续六次被评为“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被授予“2011-2012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

学校科技创新势头强劲,科研经费及科研能力在省属高校中排名前列。连续获得教育部“十五”、“十一五”“全国普通高校科研管理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十一五”期间,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97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17项,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3项,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57项。

学校出版《安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全国核心期刊)》、《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矿业科学技术》等学术刊物。

学校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活动,与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波兰、日本、俄罗斯、乌克兰、新加坡、韩国、越南、菲律宾等国家的多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派遣人员到国外高校讲学、访问、攻读学位、开展科技合作,同时互派学生留学。常年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和进行学术交流。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根据安徽省高等教育发展总体布局,着眼未来长远发展,正在淮南市山南新区建设占地3000余亩、建筑面积近100万平方米的新校区。新校区的建成,将为学校实现“国内知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一、2018年博士招聘计划

学院 岗位名称 拟聘 人数 招聘的专业与条件要求 学位 联系人及联系电话
地球与环境学院 (6人) 教学/科研 1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本科、硕士、博士阶段为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或市政工程专业或环境工程专业。) 博士 胡友彪 0554-6633992
教学/科研 2 环境工程(本科、硕士、博士阶段均为环境工程或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其中:大气污染控制方向1人、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方向1人、物理性污染控制方向1人。) 博士
教学/科研 1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本科专业为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或本科、硕士阶段为水力学与河流动力学相关专业。) 博士
教学/科研 1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本科、硕士阶段为地下水相关专业。) 博士
教学/科研 1 地质工程、勘察技术与工程(工程地质与灾害地质方向或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或地球物理类方向;本科、硕士和博士阶段专业一致。) 博士
能源与安全学院 (2人) 教学/科研 1 交通工程(交通规划与控制方向,本科、硕士阶段为交通规划与控制相关专业。) 博士 石必明 0554-6668759
教学/科研 1 消防工程(本科或硕士为消防工程专业) 博士
土木建筑学院 (4人) 教学/科研 3 土木工程(岩土工程或结构工程或桥梁与隧道或供热、供气与通风或工程造价与管理等方向,本科、硕士和博士阶段专业一致。) 博士 马芹永 0554-6668652
教学/科研 1 建筑学(本科或硕士为建筑学专业) 博士
机械工程学院 (5人) 教学/科研 1 车辆工程(本科或研究生阶段为车辆工程专业。) 博士 王传礼 0554-6633020
教学/科研 3 机械工程(本科、硕士和博士阶段均为机械工程相关专业。) 博士
教学/科研 1 仪器科学与技术或精密仪器与机械(本科和硕士阶段均为相关专业。) 博士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4人) 教学/科研 1 电气工程(本科、硕士和博士阶段为电气工程相关专业。) 博士 李敬兆 0554-6668687
教学/科研 1 控制科学与工程(本科、硕士和博士阶段均为相关专业。) 博士
教学/科研 2 电子科学与技术或信息与通信工程(本科、硕士和博士阶段为电气工程相关专业) 博士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人) 教学/科研 2 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方向1人、新型储能材料方向1人,本科、硕士和博士阶段专业相近。) 博士 朱金波 0554-6632669
化学工程学院 (4人) 教学/科研 2 化学工程与技术(能源化工方向、化学工程或化学工艺方向,本科、硕士和博士阶段专业一致。) 博士 何杰 0554-6668520
教学/科研 1 兵器科学与技术(军事化学、烟火、含能材料方向)或安全科学与工程(爆炸安全方向)或岩土工程(爆破方向)或工程力学(爆炸力学方向)或应用化学(爆炸化学方向)。本科、硕士和博士阶段均为相关专业 博士
教学/科研 1 制药工程或药学(本科为制药工程或药学专业) 博士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2人) 教学/科研 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或软件工程(本科、硕士和博士阶段为相关专业) 博士 陆奎 0554-6668928
力学与光电物理学院 (2人) 教学/科研 1 物理学(电子方向,本科、硕士和博士阶段专业相关) 博士 经来旺 0554-6683889
教学/科研 1 力学(本科和硕士阶段均为力学专业) 博士
数学与大数据学院 (4人) 教学/科研 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或硕士阶段为相关专业) 博士 方贤文 0554-6682096
教学/科研 1 统计学或应用数学(本科、硕士阶段为相关专业) 博士
教学/科研 2 数学(本科、硕士和博士阶段均为数学相关专业。) 博士
外国语学院 (1人) 教学/科研 1 英语(语言文学或翻译方向,本科、硕士和博士阶段专业一致。) 博士 石秀光 0554-6643351
医学院 (5人) 教学/科研 1 临床医学(人体解剖学或组织胚胎学或病理解剖学方向,本科或硕士阶段为相关专业。) 博士 张荣波 0554-6652468
教学/科研 1 药学(本科、硕士阶段为药学相关专业。) 博士
教学/科研 1 内科学或外科学或妇产科学(本科、硕士阶段均为相关专业。) 博士
教学/科研 1 生理学或病理生理学(本科、硕士阶段均为相关专业。) 博士
教学/科研 1 免疫学或肿瘤学或预防医学(本科、硕士阶段均为相关专业。) 博士
经济与管理学院 (4人) 教学/科研 1 经济学(本科、硕士和博士阶段均经济学相近专业。) 博士 何刚 0554-6685266
教学/科研 2 管理科学与工程(本科、硕士和博士阶段均管理科学与工程相关专业。) 博士
教学/科研 1 工商管理(本科、硕士和博士阶段均财务会计相近专业。) 博士
测绘学院 (4人) 教学/科研 4 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科学、遥感科学与技术、导航工程等相关专业(本科、硕士和博士阶段专业相关相近。) 博士 赵志根 0554-6632879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2人) 教学/科研 1 新闻传播学(本科、硕士和博士阶段均为相关专业。) 博士 杨力 0554-6681997
教学/科研 1 公共管理(本科、硕士和博士阶段均为相关专业。) 博士
马克思主义学院 (1人) 教学/科研 1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本科、硕士和博士阶段均为相关专业。) 博士 徐其清 0554-6683818
采动实验室 (4人) 科研 4 采矿工程或地质工程或机电工程(采矿工程2名、地质工程1名、机电工程1名,本科、硕士和博士阶段所学专业相关相近。) 博士 王磊 0554-6631588

二、应聘者需提供材料

个人简历、学历学位证书、获奖证书、代表性论文、专利等材料。

三、联系方式

人才引进与专家工作处邮箱:rcc@aust.edu.cn(邮件主题标明为“姓名+应聘岗位”)

联系人:曹秀军,电话:0554-6638830

人事处邮箱:szk@aust.edu.cn(邮件主题标明为“姓名+应聘岗位”)

联系人:罗 凌,电话:0554-6668114

网址:http://rcc.aust.edu.cn/

四、由于我校2018年招聘计划还需经上级主管部门审批,如有调整,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计划为准。